生孩子是两个人的事。但避孕往往靠女性一个人在使劲儿。
这是中国近50年来的主流避孕态度。
根据《柳叶刀》(TheLancet)年7月发布的最新“全球避孕报告”,这也是全球多数国家的普遍现象。
这份报告系统性纳入-年间,全球个国家和地区、共项基于人口的调查。受访者均为15-49岁育龄女性,由其自述个人及伴侣的避孕方法。
文章称,这是迄今最新、最全的全球避孕调查。“它梳理、扩展了过去50年关于避孕选择的证据基础。首次细化到不同年龄段、地区、婚姻状况,细分出传统、现代避孕方法的覆盖率,并调查了避孕需求满足情况。”
报告结果快速看:
1.过去50年,全球避孕方法覆盖率,尤其是科学有效的现代方法覆盖率显著提高。2.全球男性避孕方法乏善可陈,避孕主动性普遍“不高”。3.在中国,宫内节育器和女性绝育术的使用量,在所有避孕选择中占比超70%。4.全球万15-24岁女性的避孕需求未被满足。这些恰恰是最需要保护生育力的人群。
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分会第六届委员会主任委员程利南教授告诉“医学界”,上述《柳叶刀》文章非常重要。避孕节育是保护妇女生殖健康和生育力的最重要措施,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整体健康水平和人口健康的可持续发展。
在其看来,避孕节育话题永远没有过时。
中国避孕,成绩如何?
从文章数据看,我国避孕现状几乎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。
年,中国的避孕普及率(CPR)和现代避孕方法普及率(mCPR)达79.2%和78.4%,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(51.9%、47.7%),甚至超过部分高收入国家和地区。
根据文章,现代避孕方法包括男性或女性绝育(输精管/输卵管结扎),口服避孕药,男性/女性安全套,阴道隔膜,杀精剂,宫内节育器,皮下埋植剂,注射避孕针,避孕贴,紧急避孕药等。
其他措施均属于“传统避孕方法”,如哺乳闭经法,体外射精,排卵期避孕,冲洗法,周期性禁欲,以及一些地域性流行的避孕方法。它们普遍存在避孕有效率低等问题。
同期,中国仅2.9%者的避孕需求未得到满足。这远低于全球8.3%的平均水平。
七成中国人避孕,主要靠两招
《柳叶刀》文章显示,随着国家和地区收入水平增加,男性参与避孕的意识会增强。表现为男性绝育率(输精管结扎)和安全套使用率增多。
但从全球层面看,女性绝育(输卵管结扎)、宫内节育器、口服药物是排名前三的选择。
这凸显了“避孕靠女性”的全球现状。
这和此前联合国对个国家和地区的报告类似。其显示,年全球女性避孕方式使用率达47.1%,同期由男性主导的避孕方式使用率为10.1%。
在中国,宫内节育器是使用率最高的避孕措施,占比达44.2%。其次是女性绝育(30.5%)和安全套(9.0%)。
程利南教授认为,文章列出的中国数据未必准确。“我国的避孕节育数据主要来自已婚已育夫妻。国外统计则针对全体育龄人群。两者之间的可比性存在差异。”
实际上,根据国家卫健委年数据,宫内节育装置在避孕选择中,占52.2%,安全套使用率达18%。这些都明显高于《柳叶刀》文章。
《柳叶刀》所述我国女性绝育率,可能较真实情况偏高。《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》显示,年到年,中国女性绝育术达0.99亿例,年均万例。到年,女性绝育术为23万余例,较此前有显著下降。
此外,程利南教授认为,《柳叶刀》文章关于我国口服避孕药使用的数据,不十分可靠。此类药物在中国是非处方药,民众能在药店轻松买到,真实数据统计难度非常大。
警惕:
15-24岁女性避孕需求远没得到满足
《柳叶刀》文章指出一个严峻现状:全球仍存在较大的未被满足的避孕需求。年,相关数据高达1.62亿人。
细分到年龄段,15-24岁女性的“未满足”率最高,达26.5%(约万人)。由此或导致大量意外妊娠。文章称,在15-19岁者中,近一半的妊娠属于“计划外”。
未被期许的孩子,很可能没有出生机会。
程利南教授指出,在中国,人工流产虽然是安全性较高的妇科门诊手术,但其危害性被严重低估。约有10%-15%妇女会因人工流产出现各种并发症,甚至终生不孕。
《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》年刊文指出,近5年来,我国每年人工流产的总数一直徘徊在万例左右。
同期增长的还有我国育龄妇女的不孕率,从年的3.5%提高至年的16.4%。年可能增至18.2%。
年至今,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学分会一直在倡导、推行“科学避孕,远离人流”。即在人流手术前,对被手术者进行健康宣教,说明人流手术危害性,劝阻有可能生育的妇女别做手术、继续妊娠。而对坚决要做手术的,尽可能在术后及时落实长效、可逆的避孕方法。
建议:医生要重视提供避孕节育优质服务
随着二胎、三胎放开,许多育龄群众,甚至有些临床医生,觉得“计划生育”已经过时,不再需要提倡避孕节育。
程利南教授坦言,实际上,据世界卫生组织(WHO)定义,计划生育意味着“拥有一种能力”,即通过使用避孕方法等,达成个人和夫妇所期望的生育间隔和时间,生育希望的子女数量。
WHO指出,确保所有人都能用上合适自己的避孕方法,有助于促进若干种人权,包括生命和自由、见解和表达自由、工作和教育权,并带来重大健康和其他利益。这还能促进各国可持续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。
《柳叶刀》文章也强调,满足15-24岁女性的避孕需求,能有效避免其被意外妊娠所累,而失去受教育、就业机会。
“按照WHO标准,衡量一个国家人民健康水平有3大指标,包括人均期望寿命值、婴幼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。避孕做得好,意外妊娠就会减少,孕产妇死亡率,尤其是少女妊娠死亡率就低。”程利南教授指出。
有效避孕还能降低围产儿死亡率。WHO数据显示,当生育间隔不到两年时,婴儿死亡率比生育间隔2-3年时高出45%,比生育间隔4年或4年以上时高出60%。
“在女性不愿生、不想生或不能生孩子的情况下,让她们获得安全、高效的综合避孕措施,保护妇女生殖健康和生育力,是我们推进计划生育的目标。”程利南教授介绍。
当下,一些对避孕方法的污名化却经久不散。比如,国内民众对含激素的避孕方法仍有误解。
在欧美国家,口服避孕药的使用率很高。很多女性青少年一旦来月经,妈妈们会告诉她这类药。荷兰性开放程度高,但由于口服避孕药使用率高,其人工流产低于千分之五,少女妊娠很少见。
程利南教授生活在上海。这几个月,她在门诊中遇到的人工流产数,不降反升。很多人回答她,怀孕纯属意外。“因为疫情防控在家,安全套用光了。”
程利南教授认为,避孕是一个永恒的话题。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。掌握并使用高效、科学的避孕方法,是一种基本的生活技能。
“科学避孕、远离人流,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。”这是程利南教授反复提及的一句话。
来源:医学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