避孕药葡萄、塑料紫菜、注胶螃蟹,致癌、有毒……
顶花带刺的黄瓜和弯黄瓜不能吃,无籽葡萄是用了避孕药,蒙阴蜜桃喷防腐剂,紫菜都是塑料做的……近年来,食品安全领域已成为网络谣言的重灾区,不仅给消费者造成恐慌,更容易对产业造成冲击,有时候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。
食品安全成网谣重灾区
90%来自手机
在足球世界杯开始前,网上就曾流传关于小龙虾的谣言,《小龙虾的致命真相:你可能永远不知道》、《小龙虾的致命真相:全世界都不敢吃,中国人却还被蒙在鼓里》等文章先后在朋友圈刷屏。统计显示,从6月10日到6月23日期间,关于小龙虾的谣言就多达篇。
小龙虾的谣言只是一个缩影。近年来,食品安全领域已成网络谣言的重灾区,其中有90%来自 高延敏强调,食品谣言之所以能大行其道,说明当前的食品安全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期望仍存在差距,仍有努力提升的空间。
农产品安全近半是谣言
只因信息不对称
作为食品的源头,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一直备受 “在年,曾传播过一个关于‘避孕药喷防腐剂’的谣言,最初来源是一个货车司机在朋友圈中发了一段10秒视频,把原本用于降温而喷施的清水说成是防腐剂,导致当地蜜桃大量滞销。最后,这位货车司机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年。”
方晓华称,年一家全球知名咨询公司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,公众对食品安全的 晋江紫菜行业损失近亿
都是谣言惹的祸
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谣言,在传播过程中往往具备三个特征:一是标签化,谣言普遍带有“致癌”、“有毒”、“激素”这样的标签,用夸张词语吸引眼球。二是视觉化,“塑料大米”谣言只是把相关图片移花接木,“避孕药葡萄”谣言则是以小视频呈现,越来越倾向于视觉化的表现手段,让谣言看起来更“真实”。三是社交化, 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谣言,不仅给消费者造成恐慌,更容易对产业造成冲击,有时候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。方晓华介绍,年曾经传出“毒草莓”谣言,致使当年全国多个地方的草莓滞销。其中,北京昌平区的草莓日销量下降82%,销售价格下降一半多,2周时间损失余万元。年初,一段时长2分钟的关于“塑料紫菜”的谣言,曾让晋江紫菜行业损失近1亿元。
网络谣言的治理难度大
需要社会共治
伊利集团副总裁张轶鹏表示,“关于乳制品的谣言也很多。现在食品谣言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,数量多传播速度快,治理难度更大了。”
方晓华指出,为了让公众深入了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,农业农村部从今年7月开始在全国组织开展“质量兴农万里行”活动,普及科学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,同时发布准确的权威信息,提振公众消费信心。
在中国食品辟谣论坛上,新华网产经中心总编辑段世文表示,中国食品辟谣联盟定期采访并发布关于农产品方面的辟谣信息,例如,“打了激素的空心西红柿”,“草莓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”,“注胶螃蟹”等等,都曾被新华网在 这些谣言千奇百怪,但是都会造成很大伤害。什么葡萄皮上长刺可能会导致什么疾病啊,无籽葡萄是用了避孕药啊,谣言一旦出来,就会对整个行业包括农产品从业人员造成巨大伤害。
为推动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,原食药监总局、农业部、质检总局、国家网信办联合新华网于年8月成立中国食品辟谣联盟。截至年6月,中国食品辟谣联盟已举办12次专项落地活动,发布60余条权威辟谣信息。(稿源:北京晨报)
赞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