药物是医疗的必备品。医生一旦诊断出某种疾患,必定要采取一定的治疗手段,用药治疗是最重要的选项,医与药总是联系在一起。华西医药甫一建立就是共同为四川的健康服务。在医学技术发展的同时,药学的发展,药物的开发和研究也随之兴盛。
年,加拿大英美会赫斐秋等一行八人到成都,经过近几个月的安顿后开设了教堂。同年11月3日,赫斐秋安排启尔德、史蒂文森在四圣祠北街教堂开办了一家小福音诊所。他们既是医生又是药师,用自己带来的药物为病人治病,由此开启了成都西医药治疗的历史。然而,由于语言的障碍,诊所开办不到三月就关闭,他们便集中学习中文。此后,启尔德被派到上海迎接加拿大教会派来的第二人员——文焕章、启希贤等。随后,启尔德、启希贤、文焕章等人被派医院。年,由赫斐秋征地、筹划,史医院在成都四圣祠北街12号建成。医院建立不久,就在年5月发生的教案中被捣毁,该院后来在年得到重建。但真正具有一定规模的,是由启尔德于年取得中、加两国资助购地,由余安主持修建的一所四医院。该医院于年正式开业,设有病床张。
医院不断扩大的同时,加拿大又派出了获得多伦多大学药学士、宾夕法尼亚大学药学博士学位的米玉士。他于年来华,先就职医院药房,后辗转至皖北赈灾。年他来到成都,在医院药房里工作。华西协合大学医科建立后,他又承担了药学的课程。
年,米玉士还招收了一名学完医科前期课程的学生,在对他进行了专门的药学培训后,医院工作。他虽不相信中医的理论,但却很认真的学习中医。米玉士对四川取之不竭的植物、动物和天然药物有着深刻的认识。他发现药材单子里有成百上千种的生药品种,却由于无法得到开发利用,只能当作原材料卖到西方,有的生药在加工后又被以高价进口回中国。他深感要利用这些药材制成各种药剂,为中国人民服务。于是,他向大学提出开办药学教育的建议:“开创华大药学系之举,意以为此直接造福人群”,但并未获得同意。
年,经加拿大英美会总部同意,医院开办了药学专修班,并参照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药学课程进行安排。年,专修班共有纪干晟、蒲谷邨两名学生毕业,其中纪干晟在大学留任教师。米玉士的妻子艾德娜在师徒三人的合影背后写下了一段留言:“米玉士和最近毕业的的两名药学学生,他们通过了毕业考试。其实,由于某种原因,虽然他们取消了一两门科目,但是他们的学习时间是够了的,而且很快会把这些科目补上的。我会把他们毕业情况说明发给你的,这也是我写给《华西教会新闻》、《志愿者公报》和其他媒体的内容。一旦这些被报导来,我就会把它发给你。”虽然药学专修班只办了一届,但这仍被视作是华西药学走向专业化教育的肇始。与此同时,英美会总部还批医院合作开办售药部,由售药部制医院,还可对外销售。医院的用药成本,医院和学校获利,展现了很好的前景。此时,他又再次提出在华大建立药学专业。年,由米玉士撰写的《药学基础》(FundamentalsofPharmacy)成为医学院通过C.M.A(中华医学会)出版发行的第一本专著。尽管如此,他为大学创建药学专业的建议于年再次被董事会否决,理由是“鉴于目前中国的形势及所存在的问题,现在要扩大学校的规模和人员是不现实的”。
在米玉士的不懈努力以及卓慧淑贤的夫人协助下,在大学终于度过20年代后期的动荡之后,创建药学专业的立案终成定局。年,从化学系转来三名学生,从医科又转来一名,组成了制药第一班,制药系正式建立。其宗旨是:“造就德,智、体优秀之中国学生,授以制药之专门知识和技术,并在华西区域建设及发展最新之制药事业,使有专门之基础,以服务社会。华西为生产药材最富之区域。该系之主要目的,在于预备制药人才,俾于毕业后,从事研究并制造医学上应用之药品,福利于人群。”制药系学制四年,学生需学习28门课程,其中专业课16门,学籍管理十分严格,毕业后授予药学理学士学位(DegreeofB.S.inPharm)。校方只给予开办费银元,常年经费银元,不足之处仍要米玉士自己筹措。教室、医院的一角。图书仪器募于国外,仅能供学生十人之用。尽管制药系在创建之初困难重重,但在米玉士的领导下还是很快发展起来。年,大学又对外招生12人,学生人数总计达到16人。年,仅有李兴隆、曾凤仪、杨惠裳、谭素云四名学生毕业,李、曾二人留校任助教。到年,教师就有冯大然、詹大经、启真道、高文明、冷乐施、彭子富、方瑞芝、德希德、纪干晟等12名。华西药学系虽然创建较晚,但在抗战时期得到大发展,发展至今已成为中国现代高等制药教育机构之一。
五大学时期,华西药学也和全校一同走入了大发展。一方面,战时五大联合办学,华西坝上云集了一批学者,药学领域的有齐大的薛愚、曹柏年、药理学家于光远等;同时,也因战时人才的流动,大学于年以中英庚款讲座教授之名聘请了山东大学理学院长、药物化学家汤腾汉到校任教授,米玉士不在时汤则代理系主任;此外,还聘了庚款研究员赵幼祥、郭质良、汪昭武等。加上本系毕业留校的优秀学生,师资队伍迅速扩大。年制药系扩大招生,注册学生达人,一举发展为理学院最大的系。在教学方面,制药系实行各校教师可兼聘,学生可以互选课程,相互承认学分的方法。在管理方面则成立了教学和训练部,参照欧美药学教育之标准,强化课程体系,增设了一些必要的专业课,加强实验操作课程;每位教授都要上相关的基础课和专业课,学生实行严格的淘汰制。这些管理方略,使得制药系在战时的教学质量仍得以保持在较高水平。
在科研方面也有新的进展。年成立药物研究部,先后由汤腾汉、汪昭武、陈思义主持,直到年。研究部的经费主要通过募集而来,第一笔来自庚款(中华文教促进基金会),解决了一些出任人员的工资;其次是英国宝威基(Well